WEFV2626EFCEYYYB15VEF

 

內容簡介

  一來去吉野村》主要描寫日治時期因為時局變化、家族或個人經濟困局,為了討口飯吃,島內移民移動到吉野村(今吉安鄉)的過程及後續在吉野村內的生活。

  吉野村內由於許多荒地未開墾,戰爭、徵調日本人而致勞力短缺,而帶來了許多工作機會。本書的主角們來到吉野村墾地、種米,想當然耳,期待的是一個更有米可吃的未來,但在日本大帝國,為擴張領土而發動太平洋戰爭,迫使他們被迫捲入了空襲、戰亂的童年,無一倖免。

  本書企圖與《灣生回家》鄉愁式的敘事對話,透過主角們和日本移民生活上相處的經驗,體現日本殖民者及人民的權力與隔離心態。《灣生回家》所流露對這塊土地、人民的情感,或許因時空、距離抹平了衝突的記憶,但當時日人跟島內移民的日常關係,絕大部分並非如此。

  而日本帝國主義的面貌,透過海鳥仔當兵時兩次被迫「自殺式」攻擊行徑,看得更加透徹。1945海鳥仔17歲時擔任特攻隊,在七星潭邊背炸彈,等著讓美軍坦克車碾過,一條人命換一輛坦克車,所幸美軍並未上岸。

  而書中的許多珍貴史料更是首度公開,包括:海鳥仔從南埔機場推飛機到牧場(今南華)山邊的路線、吉野庄的軍事部署、吉野移民村外圍島內移民聚落家戶圖及島內移民被趕出清水、宮前聚落而形成今舊村、台灣村仔(今太昌)的過程等。
 

目錄

局長序  花蓮縣文化局長 陳淑美  3
推薦序  台灣行動研究學會理事長 龔尤倩    5
推薦序  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中心主任 廉兮    11
推薦序  夏林清    13
導 讀  台灣行動研究學會花蓮工作站主任 王淑娟     15
本書常見用詞及地名沿革說明    22

PART1昔日  殘酷的生命故事    25
人命如螞蟻/張永照(海鳥仔)        26
兄弟倆南洋做軍屬/顏文徵    38
→日治時期花蓮港南埔機場、
 飛機路及吉野庄山邊軍事部署    45

PART2當時  移動的時代背景    53
清朝、日治初期  54
日治時期來到吉野村的島內移民  61
吉野村島內移民地景    64

PART3過程  島內移民的故事  89
受訪者的移動經歷      90
吉野村島內移民村民大事紀  93
移動的故事  107
台灣村仔  108
 1.賣兒子,心不捨/潘秀英    108
 2.先生入贅6年/林阿綢      114
  →踏遍花蓮,做工程/游烏秋122
竹篙厝及中園其他地區    124
 3.吃不飽,來到竹篙厝/謝錦標  124
 4.做掩體壕的高等科學生/傅昌銘      132
 5.童年記憶中的「扛屋」搬家/楊世安  140

清水聚落(川端,今舊村)      148
 6.菸草務農之家/張家五兄弟  148
  →台灣與張家菸業發展大事紀  162
  →永興甘蔗田裡的吳芋萱  166
 7.想跟國民黨政府領薪水/林建智      170
 8.冬頭得回娘家幫忙/徐阿泍  178
 9.懷念守法的日本時代/王裕德  184

牧場(南園,今南華)  192
 10.被日本小孩打,不敢還手/彭天榮  192
 11.女人當家/王紅緞  198

吉野庄其他地區  204
 →西村的家/曾義洪  204
 12.苦盡甘來/劉復振  208
 13.我們家不吃稀飯/張春妹  214
 14.那段空襲逃命的童年/邱玉蘭  222

花蓮港街/市  230
 15.革命尚未成功/黃菓妹  230
 16.韌命,有情義的一生/邱梅蘭  236
 17.日本軍營是借用我家的地/林月英  244

PART4今時  訪談者的故事  251
移民花蓮第二代~歷史的接續/黎南堂  252
理解過去,知道將往哪裡去/張宏婷  257
從看見生命地景中體認蹲點/郭家瑋  259
從眼中看見不一樣的天空/鄧家洋  262
看見土地上的時間/陳芃如  267 
 

推薦序一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


  日本殖民時期,日本為了因應其國內社會經濟動盪、農村人口帶來的壓力,因此積極地推動官營的移民事業,於是花蓮的吉野村、豐田村、林田村,官營三移民村陸續存在。首先成立的吉野村,作為日人進駐墾拓農業移民村的先驅,在近代史上已讓世人印象深刻。《來去吉野村~日治時期島內移民生活紀事》,無疑是讓昔日的吉野村多添了一項重要的傳奇!原來,吉野村不只是日本農業移民的先驅,更接納了許多來自台灣宜蘭、桃園、苗栗、新竹等其他地區的島內移民,當年的他們蓬戶甕牖簞食瓢飲,聽說花蓮「卡好賺吃」,舉家遷徙此處尋求生機,或做日本人的佃農、或憑恃勞動技能賣豆腐、採樟、做木材,展開他們的移動探險。經歷了日本殖民、二次大戰期間美軍對花蓮的襲擊、國民政府遷移台灣等一連串因戰事所帶來的時代巨大動盪,在政治歷史的皺褶中,庶民如何身在其中開展勇敢決斷地冒險,他們透過自身的行動孕生出具有主體性選擇的移動敘事。

  相應於單一的時代敘事。《來去吉野村~日治時期島內移民生活紀事》,透過故事中訪談的二十餘位主人翁,將1895年至1945年間日本殖民時期,他們的親身經驗透過訪談,讓歷史躍然紙上。書中那貧窮、吃重的農務勞動、挖地瓜、孩子出養送養、男子入贅都是當時農家困窘的生活實況;日治時代,被戰爭動員、殖民者要老百姓推飛機、挖戰壕、挖防空洞、還要背炸彈當敢死隊,成為許多故事主角揮之不去的人生記憶;在殖民政權下,老百姓偷殺豬、偷藏米是老百姓險中求生的伎倆;二戰期間美軍頻頻轟炸日本殖民地的台灣,空襲導致書中多數主人翁小學學業中輟,孩子童稚「不怕機關槍,只怕會挨餓」,旋即又因為家貧投入農務勞動中;日本殖民者離開台灣,老百姓開始佔地佔屋,連繳10年稅金,以便取得土地。而,主人翁口中的日本人有好有壞,有的歧視責罵,也有的深具同理心。傅昌銘的母親殺了家中僅有的雞,擺在桌上,全家卻無人想去動筷,那種面對連綿戰事的無助與無奈的情緒,是老百姓面對戰亂無力回天的絕望。

  《來去吉野村》透過了這些耆老的故事,應證了世界上沒有一個一統的論述,能夠涵蓋所有的故事,也沒有一種言說可以含納所有的歷史事實,時代不專屬於誰,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這本紀事中的主角是台灣大歷史書寫中罕見的「缺席他者」,卻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他者」,他們以身為鏡,補缺了歷史的疏漏與偏執,指認出那個時代的模樣,為我們開展不同的視角與文化模式的歷史質1。

  這本書中的主人翁,約莫與我父親是同一世代的人。我的父親龔彩章,在1949年隨著國民黨六十萬軍隊來台。在河南農村的他看見了軍隊到處徵兵捉伕的殘酷,在生死戰亂中,他選擇了不隨命運擺佈而主動從軍;從軍,對他而言,不是甚麼戎馬關山的熱血激昂,只是他當時求生的選擇,怎知就這麼被迫離鄉一甲子,國民黨讓他成了離散者,台灣成了他終老的故鄉。《來去吉野村》一書中的王裕德,在吉野村經驗到了國民黨的軍隊,他說:「來的國軍好像土匪,大家都說是『穿草鞋的來管穿皮鞋的』」。父親當年是在高雄上岸,當年國民黨部隊裡頭一定有很多小兵們如我父親般滿懷著不甘與憤恨的情緒,被迫打那場不知道為誰而打的仗,然後離鄉背井,去到一個耗盡所有可能的想像也無法描繪的地方。就是在這樣的戰事背景下,這些受到影響牽動的幾群百姓在台灣交會,他們命運不同,卻同樣受到「上層爭權,下層顛沛流離」所苦,戰事動盪,世時翻轉,將數百萬老百姓都拋擲向那無垠的天與地。

  不同歷史的遭遇與經歷,就會有不同的故事述說與認識,人的身分不會是僵固和穩定的,總會持續隨著歷史政治而產生變化。日本在台殖民統治時代是「日治」或「日據」之爭,凸顯了台灣社會關於民族記憶與歷史詮釋的重大分歧。書中人物黃菓妹的阿公,參與了號召「驅逐日本,收復台灣」印尼華僑羅福星的抗日活動,父親黃阿書代父背刑,入獄12年,我們只能透過想像,忖思那家族如何詮釋這種壯烈的革命行動;林建智8年內被國民黨調兵6次,只為了「反攻大陸」,到後來卻是無仗可打;他又看見國民黨政府強騙農民的地,忿忿不平讓他對於政治頗有看法,書裡照片中那客廳高掛的「台灣獨立」旗,我猜想就是經歷累積形成了他的政治立場。《來去吉野村》一書,沒機會多對這些豐厚的政治性加以琢磨,我相信,歷史中的人們回觀來時路,應該有著更多值得我們捕捉的睿智。

  美國批判心理學家Fred Newman說:「歷史無從失落(Nothing is lost here in history),所有的事情都會消失在社會中,但不會消失在歷史中。2」透過移動者的足跡,我們回歸到歷史之中,了解真正發生了甚麼事,為甚麼發生,我們又是誰,我們不論在實體或是在文字中相遇,而共同取回某種歷史的所有權與根源,這無非是最深刻的學習,書中特別摘錄了四位訪談者的心得分享中,都讓我們看見珍貴的應證了。

  而花蓮這個後山之地,向來就是多元族群的薈萃之地。百年以來,花蓮已然呈現多重的移民風貌。日本殖民者在花蓮構築日本式的農村,將「原鄉」的樣板移植打造了和風味的吉野村,企圖在南國的土地上,營造那熟悉又似乎那裡有些違和感的氣氛。台灣的閩南客家人,在原鄉生存不易、天災頻仍、土地貧脊的處境下,因應日本殖民者的開墾需求,徒步、搭船來到台灣東部為自己與家族打造一個新的生命機會。而在花蓮,新一代的島內移民則是來自嬰兒潮世代的中產階級,他們帶著鄉村生活的想望,花蓮成為都市人為了尋求田園樂活而移民的天堂。無論是原住民、灣生者、閩客、大陸、東南亞新住民、退休的專技人士等等,這些人民透過在這塊土地上先來後到,也許曾經篳路藍縷,也許遭遇歧視迫害,然而都為兼容並蓄、海納多元的移民文化注入了無窮的生命力。

  行動研究強調,人是自己行動的設計者。在我過去二十多年的草根社會運動的肉身實踐中,經驗告訴我,移動者不是無根漂流的無限擴張,也不是自憐式地歷史悲劇的受害者。移動者是勇敢的冒險家與展演家,他們專注在地投入,面對風險,時時打量著怎麼對於自己的發展更好,然後等待或是計畫著迎接那有時罕見的運氣,在歷史情境中實踐自己。但是,移動一定程度又會鞏固了原有的社會矛盾,當通過移動衝破牢籠,勞動積累轉來的洋房華廈,新的牢籠仍舊繼續出現,繼續不斷地遞交給下一代新的任務。《來去吉野村》書中的主人物,走過了胼手胝足辛勞開墾的年代,勤勉成就子孫滿堂的家業。然而,當代的台灣,我們正遭逢一個有別於過去的複雜時局,那挾雜著殖民主義、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交錯影響,各種族群與民族國家的意識形態,把許多政治歷史與壓迫的原貌搞得模糊不堪,區域發展嚴重不平等、資本商品拜物教的不斷催眠下,扭曲了質樸的人性與人際關係。怎麼面對時局政治歷史的交疊壓治,從歷史中看待新局,我想是我們讀完《來去吉野村~日治時期島內移民生活紀事》後所要面對的挑戰吧!

台灣行動研究學會理事長 龔尤倩

推荐序二

基進教育、解殖教習-從聆聽庶民主體的歷史聲音開始


  若非王淑娟和參與日治時期的吉野村訪談調查的東華大學同學們,我們將無從得知,在日常生活的吉安小鎮裡,與我們擦身而過的長輩身上,承載著如此厚重與層疊的殖民歷史。庶民並非無聲,只是我們是否願意傾聽。

  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中心以行動研究作為方法,將學生帶向社區,透過與台灣行動研究學會王淑娟的協作,訪談、出版這本書,成為中心第一本協作出版品,意義深遠。2010年,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正式從獨立所轉為今日「教育與潛能開學系碩博班」的結構。王淑娟身為多元所博士生,她鼓勵敦促我參與成立多元文化教育中心。我們在中心一同工作,發展以庶民為主體的教育方法。2015年,她協同太魯閣族中生代共同完成《太魯閣族的另一種鄉愁~花蓮縣吉安鄉太魯閣族人的移動故事》。今年(2017)協同東華大學生,完成《來去吉野村~日治時期島內移民生活紀事》。這兩本書中,花蓮庶民主體的歷史地景,在我們眼前展開。

  難能可貴的是,這個歷史是人民為自身的發展、自身的認識而寫,也是寫給願意傾聽庶民聲音、願意不簡化對待我們社會中多重主體的歷史視域的人們,這是一個自內解殖的社會學習過程。多位參與解殖教習的大學生長出了世代接續的歷史感知,張宏婷說:「這些長輩遭逢了台灣歷史上的數個轉捩點、政權、社會經濟的大轉變,那些由他們敘述出、略顯平淡的生存途徑,都是層層疊疊的妥協與適應,到了晚年,這些歷史記憶,多只剩彼此茶餘飯後的憶當年了,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能一起泡茶聊天的老友也愈來愈少,因此,當我們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你們的經驗是重要的,不單只侷限在這個計畫和地域,更應該被放在更大的格局去詮釋和對話,就像到後來,熟識的長輩都會以他們自己的語言,向新加入、前來串門子的其他人解釋,我們這些小孩為什麼想知道日本時代的事情,以及,為什麼重要:要知道台灣過去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才知道我們接下來要怎麼走。我將這視為這些長輩給予的託付。」而在都市長大的鄧家洋看見:「東部生活實然樸實開闊,在這次計畫裡,讓我更了解花蓮也讓我覺得它實在可愛。這讓我不禁想要將這樣的成長經驗帶回到桃園。透過這種方式嘗試的去理解我所處的人事物。最後,如果從我學到的價值來去看政府的作為。我認為一個地方的偉大不是在於它的新穎,而是在於它如何看待過去。」

  同樣面對層疊殖民歷史被執政者簡化對待的香港學者周思中(2010,33頁),分析世代接續、人民團結的意涵,他說:「僅在同一地理及歷史空間共存的個人並不構成世代,更重要的是共同面對同一歷史及社會單位,並投身參與共同的社會困境」。在淑娟與東華大學生投身屬於人民歷史的書寫與聆聽中,我看見在地工作接合探尋社會生活的多種需要、發展多元族群文化的關懷與照顧方法。謝謝本書中每一位與艱難歲月搏鬥的長輩們以身示教,與我們共享在這片土地生活的過往,指引著我們朝向未來。在人民互助共生的家園歷史裡,我們前行有路。

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中心主任 廉兮

推荐序三

逆勢迎風,步步穩健的行動者-沛然雜陳的島內移民混居聚落


  王淑娟,做為行動研究學會花蓮工作站的主任,先是落地生根地做著吉安新住民(國際家庭)的服務工作,接著,在對歷史情感探究態度的引領下,竟能在三年中先後完成的兩本書:《太魯閣族的另一種鄉愁~花蓮縣吉安鄉太魯閣族人的移動故事》和《來去吉野村~日治時期島內移民生活紀事》,令我感動!我有幸跟隨著淑娟的努力耕耘,重新認識吉安移民歷史的複雜性與豐富性。

  戰爭與貧窮永遠是趨使人們移動到他鄉的力量,《來去吉野村》一書中,繽紛的家的小歷史,如《太魯閣族的另一種鄉愁》一樣,讓我們在花蓮吉安常民生活敘事的小細節裏,看見日本殖民、二戰前後與1949年後國民黨治理的歷史風景的變化。這一方小天地裏,有與日本移民合夥工作的、有與革命者羅福興共同抗日的後裔(苗栗黃家的孫女菓妹)、有衝著蓬萊米香味來的,還有要來就全家族一起來的客家家族!這群7、80歲長者謀生不易與艱困生活的故事,點燃了移民混居的吉野村中,每一家戶的燈火;招贅原來可以是一種雙方協議的有期勞動契約!兄弟南洋當兵去,一回一失蹤!公地放領繳貸款、稅金買肥料後,卻吃不夠!

  《來去吉野村》是細碎的常民訪談記事書,沒有輝煌的歷史篇章,也沒有名人軼事,但卻拉開了由1910迄今的百年歷史皺褶,讓小小的一個吉野村的地方常民生活史,開了我們的眼。在閱讀時,情感在細節中與複雜真實相遇,化約的、二分的說法就不會蠱惑與消費掉我們的歷史感;當你看到每一家戶的老照片、群居空間家戶說明圖解、空拍方位圖和掩體壕式樣的圖解說明與實際照片時,讓故事細節帶著你進入一場時空旅行的想像空間吧!

  當然,你閱讀這些細細碎碎的文字與圖檔時,很有可能你會難以專注到底,但也就在這來來去去、斷斷續續的閱讀之間,日治時代島內移民,紛然雜陳的生命力與歷史感知的高度,是會萌發於你內心的。

  祝福書中的每個家庭,相信王淑娟與工作團隊已於訪談、寫文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參與到歷史中了!

夏林清

導讀

  2010年因緣際會我來到花蓮讀書,2012年我落腳吉安鄉西區、設立工作站。2015年,我與10位太魯閣族中生代訪談15位長者3,才瞭解學會座落的吉安西區靠山邊這塊土地豐厚的歷史。也不過是短短一百多年,卻經歷了四種族群的移動,1908年之前為七腳川社傳統領域,日本政府將之滅社,1910年建立吉野移民村清水聚落,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令大同部落的太魯閣族集體移住,卻因住不慣平地生活而搬離,再到閩南人的入住。

  2014、15年隨著「灣生回家」4書籍的出版、紀錄片上演之際,遠道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來此地探詢書中日本房子的下落;相較之下,相隔沒多遠的七腳川溪(吉安溪)旁的「七腳川事件紀念碑」卻乏人問津,引不起遊客的駐足。令我感慨為何一個地區的歷史怎麼這麼容易被截取、切割?

  再則是,吉安西區留下了吉野移民村棋盤式的耕地、四通八達的水圳灌溉溝渠、完善的公共設施,至今農民仍然受用,若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堪稱具有遠見的農村規劃。當我們領受這些日本人留下來的建設,稱之為「禮物」時,可曾想過這些建設當時為何而建?為誰所用?當年台灣人也曾一同參與?

  當吉安鄉這片土地鋪天蓋地只剩下了「灣生」的鄉愁及對日本人水利、田園建設景仰之際,我選擇進入田野,探詢至今仍生活在吉安這一塊土地上,同樣在日治時期來到吉野村周遭開墾的閩南及客家移民。瞭解他們怎麼經驗日本時代?他們跟日本人相處的經驗又是如何?於是,開啟了《來去吉野村~日治時期島內移民生活紀事》5的探究歷程。

  《來去吉野村》一書,主要場景為日治時期在吉野村周遭形成的島內移民聚落。日本吉野移民村,包含宮前、清水及草分三個聚落,島內移民來到吉野村後,因大多靠著當日本人的佃農為生,而就在鄰近形成了或集中、或鬆散的聚集。除三個聚落外,今日之宜昌、南埔等地,在1937年之後均屬吉野庄,亦為今吉安鄉的區域,都是本書所描述長者的主要居住區域。而特別有三位長者黃菓妹、邱梅蘭及林月英,他們的居住地是在花蓮港街∕市,並非在吉野庄,本書也將之納入。其主要原因是,跟每位長者進行訪談時,他們不會一開始就能清晰告知其所遷移落地的區域,當訪談者透過進一步對話越趨清晰的同時,長者的故事已全盤托出。我們站在以文史工作做為社群培力的立場上,與他們來回對話、將故事書寫清晰且出版,對長輩而言是極大的鼓勵;其二,我認為幾位長者的故事,會拓展讀者的歷史感,於是,我將他們寫入書中。黃菓妹是抗日志士的後裔,從她的故事窺見被澆熄的抗日火苗;而林月英是世居阿美族,從中看到皇民化極深的家庭樣貌;而邱梅蘭的先生及父親則分別參與了的今銅門及石壁街、花蓮港等工程,從中看見島內移民參與日治時期工程一景,打破了這些建設是「日本人留下來的禮物」的單薄觀點;更貼切地說是由日本人為主要規劃設計,本島各族群一起參與的工程建設。

  本書主要描寫日治時期因為時局變化、家族或個人經濟困局,為了討口飯吃,移動到吉野村的過程及後續在吉野村內的生活。吉野村內由於許多荒地未開墾,戰爭、徵調日本人而致勞力短缺,而帶來了許多工作機會。他們來到吉野村墾地、種米,想當然耳,應該更有米可吃,但在日本大帝國,為擴張領土而發動太平洋戰爭,迫使來到吉野村的島內移民,都經歷了空襲、戰亂的童年,無一倖免。

  日本大帝國的面貌,透過兩個故事一覽無遺。一是海鳥仔在1945年17歲時擔任特攻隊的經驗,在七星潭邊背炸彈,等著讓敵軍坦克車碾過,一條命換一輛坦克車的「自殺式」攻擊行徑,其二是顏文徵在1942年15歲時,和哥哥文慶一同到海外當軍屬,日本政府誘之以利,擔任不是志願的志願兵(軍屬),看得更加透徹。所以第一部分,我們將這兩篇故事先行,鋪陳日本大帝國以擴張領土、殖民為目的的時代氛圍。當中,第二個故事主角顏文徵雖非日治時期就來到吉野村,而是1967年才來到吉安的住民,但因為與海鳥仔、林建智、張朝榮等長輩年紀相仿,同樣歷經戰亂,使他們成為能談論歷史經驗的好友,基於社區長輩們共同發展的思考,及我認為文徵的經驗,更能增加讀者對當時徵兵及海外征戰局勢的瞭解,於是,我把他納入書中。而海鳥仔從南埔機場推飛機到今南華山邊的路線,及吉野庄的軍事部署等,都是非常珍貴的口述資料,也是首次公開出版。

  本書第二部分,島內移民地景部分,本書詳細地書寫島內移民聚落的地景及家戶圖。或許有些讀者會覺得細碎,不知為何要寫。這部分凸顯兩件事,一是在日治時期的地圖上,吉野村只見日本人居住的宮前、中園、清水、草分的地名,不見島內移民聚落的標示。本書經過兩年的查訪,將島內移民聚落台灣村仔、竹篙厝、清水(今舊村)、牧場、新庄及漆樹下等地,儘可能描述清晰,且繪製家戶圖,這些資料大多是過去文史資料付之闕如的。其二是,從台灣村仔及舊村兩聚落形成的過程,也凸顯了日本人跟台灣人(島內移民)的關係。兩聚落先後從宮前及清水聚落因為文化差異、貧富差距被趕了出來。這組關係中,當然有些雇主與佃農有不錯的情誼,但總體而言,日本移民村是儘可能不讓台灣人靠近的(只能路過,不能東張西望),常因爭相提水而被打、賞巴掌,權力關係的不對等顯露無遺。而從影片或書中看見灣生(或後代)回台灣探望時,所流露的跟這塊土地、人民的情感;或許混雜了時空變遷、對於這塊土地的思念,但當時日本人跟島內移民的日常關係,絕大部分並非如此。

  將近兩年的訪談過程,是一個行動研究的過程,亦是訪談者、受訪者相互培力共學的過程。幾位訪談者包括黎南堂熱心地帶路與客語翻譯;東華的學生─宏婷、家瑋、家洋、芃如的參與及與東華大學多元文化中心廉兮老師的合作,都促成了此一探究行動。同學在此吃盡苦頭,聽不懂客語或台語,卻要勉力謄稿,再從謄稿中再整理出故事,但也從中受益。

  最辛苦的,莫過於這些長輩了,不厭其煩地跟我們對話,謝錦標先生對旁人說,「王淑娟來找我40次」,張朝榮先生家的客廳更是對我們開放,抱病帶著我們看山邊地景、但永遠面帶笑容。看著幾位長輩海鳥仔、張朝榮、傅昌銘等人,他們80多歲、將近90歲的身影,不下10次騎著機車帶我們察訪地景,我們努力跨越因為身份、世代帶來的距離。在講述歷史中,他們精神抖擻,我們深深感受到他們的能量;在聽歷史故事中,我們中生代、年輕世代獲得滋養!

  正當書的訪談出版告一個段落時,如何讓社區年輕世代、新的吉安住民更瞭解歷史的行動才要展開;且我們面對執政者長期因為經費挹助的來源,而在歷史書寫或是歷史建築的布置上偏重單一族群,已造成族群間的矛盾,深感憂心,日治時期閩南、客家為了討生活來到吉野村外圍形成了聚落,不分族群互相協力蓋屋的景象猶在眼前,我們要求主事者注重史實、關照各族群的歷史、促進族群共融的行動正在開展。

  過程中非常感謝潘繼道老師、陳鴻圖老師、林茂老師不辭勞苦的審查,郭俊麟老師提供寶貴的GIS資訊及花蓮縣文化局的委員們的寶貴意見。尤其是潘繼道老師,午夜時刻還接受我的諮詢、過程中的有問必答,令人感念在心。此外,葉柏強老師、邱上林老師更將珍藏的照片讓本書使用。由於前輩們的慷慨,才得以讓本書的結構、內容更為完整及可能的錯誤降到最低。

  最後要特別感謝花蓮縣文化局連續兩年的支持,尤其是陳淑美局長的深切鼓勵及工作團隊的協助。在「哈日風」興起的當下,願意支持「背道而馳」的田野調查,讓島內移民的聲音可以被聽見,讓過去沒有機會認識字的長輩可以與年輕人交談,讓生命經驗粹鍊出來的知識可以被寫在書裡,如今才得以生產這樣一本庶民的書。

台灣行動研究學會花蓮工作站主任 王淑娟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253611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6k / 19 x 26 x 1.3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再版二刷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經過3天前有驚無險的發射中止後,SpaceX終於一箭飛出史無前例!創造火箭復用新紀錄:實現一箭第五飛!只是遺憾有去無回,但依然不泯高光時刻。 除了二級火箭,一級火箭、整流罩全部重複使用。這讓SpaceX創下回收火箭23枚、重複使用34次。 主要看點 ①突破性實現一箭第五飛,誕生首枚火箭5次發射 ②第2次重複使用二手整流罩 ③連續兩次發射星鏈兩次失去回收火箭 ④超快速部署星鏈,升空15分鐘就開始部署60顆衛星 ⑤星鏈星座很快將達到近360顆 ... 發射速覽 發射時間:美國東部時間3月18日8:16,北京時間3月18日20:16 發射地點:美國黃金髮射位佛州甘迺迪航天中心39A,SpaceX首次在此發射星鏈,此前5次都在卡角空軍基地40號發射位。 動用火箭:一枚高復用獵鷹9號B5火箭(芯級編號B1048.5),這是SpaceX首枚一箭第五飛火箭。只是遺憾沒能再度回收。 首要任務:Starlink-5,第5批1.0版星鏈衛星(算上2019年5月部署0.9版星鏈,這是第6次發射60顆星鏈),依然是一箭60星。 部署軌道:橢圓形軌道212公里 x 386公里,赤道傾角53度。 最終軌道:近地軌道550公里,60顆分三組,每組20顆,部署3個平面軌道。 次級任務:垂直回收一級火箭,失敗。雙船網捕整流罩,失敗。 ... 虛驚一場後淡定第五飛 原定3月15日上午9:22既定升空,就在發射最後一秒鐘(T-0),非常罕見地突然中止發射,虛驚一場過後,SpaceX官方給出的解釋:「由於自檢系統在發動機功率檢測時,因超出歷史數據而觸發了自動中止程序。」 之後來自更確切的消息透露,問題並不是出在發動機本身,而是確定發動機推力的傳感器和軟體錯誤地讀取一臺發動機推力過大,導致中止發射。 其實這是最好最可靠的安全保障,自檢系統一旦發現任何異常就會以毫秒級神速自動中止發射,把一切安全隱患留在地面,而不是空中。 一箭第五飛卡在最後一秒中止!十年前首發獵鷹9號曾遭遇過 經過72小時復檢,更換推力傳感器、調整軟體,三天後的3月18日,這枚火箭再度衝刺,漂亮實現一箭第五飛。 美國東部時間3月18日上午8:16火箭升空,1分12秒,超音速飛行達到最大空氣動壓值(Max Q)。2分半鐘後關閉9臺梅林發動機,幾秒鐘後一二級火箭分離。隨後二級火箭發動機點火,持續推進約6分鐘後,插入一個橢圓形軌道。 這期間,按計劃8分35秒後,一級火箭將垂直著陸海上平臺,結果箭載攝像頭直播信號中斷,一箭第五飛火箭最終沒能回家,實現第5次垂直回收。當然了這是次級任務。主要任務還是幹得漂亮。當發射升空15分鐘後順利釋放配置器,開始部署星鏈衛星。 從火箭升空到部署衛星,短短15分鐘。 ...... 首枚一箭五飛火箭,一去不復返 這次任務SpaceX一箭飛出前所未見!首次完美演繹一箭第五飛,即一枚火箭實現五次發射。只是遺憾沒能再度回家。 這枚芯級編號為B1048.5的獵鷹9號B5型火箭,渾身上下煙燻火燎,貌似不夠整潔一新,其實並不髒!只是飽經風霜,戰績卓著—— ①2018年7月25日,獵鷹9號總計第60發,部署新一代銥星Iridium NEXT 7。今晚歐美兌現雙連發,一個成功謝幕飛,一個試圖雙回收,成敗各半 ②2018年10月8日,獵鷹9號總計第63發,部署阿根廷地球觀測衛星SAOCOM 1A。SpaceX首次西海岸陸上回收火箭 ③2019年2月22日,獵鷹9號總計第70發,最惹眼的不是主星印尼通訊衛星Nusantara Satu,而是全球首個非官方月球探測器Beresheet創世紀號著陸器。SpaceX再度一箭三飛,釋出首個私營月球探測器 ④2019年11月11日,獵鷹9號總計第76發,部署首批1.0版星鏈衛星。SpaceX沖高復用新紀錄:一箭四飛、復用整流罩,順帶成為全球第二大衛星運營商 ⑤2020年3月18日,獵鷹9號總計第83發,部署第5批1.0版星鏈。創造復用火箭新紀錄,一箭第五飛+第二次復用整流罩…… 唯有遺憾,這枚標誌性復用火箭沒能上演第五次垂直著陸,錯過了「當然五還愛著你」OCISLY。 ... 很快著陸失敗有了答案。官方帳號SpaceXFleet Updates與馬斯克互動時,初步得出分析結果,飛行中一臺發動機出現了故障—— 「已確認一臺發動機在上升過程中關閉了,但正如設計的那樣,獵鷹9號可以在發動機關閉後繼續飛行。然而,可能就是這臺發動機跟著陸失敗有關,這解釋了為什麼沒能返回。」 「是的。在上升過程中確有一個發動機提前關閉,但這並不影響插入軌道。數據顯示還有9臺發動機!下次發射任務前需要徹底查清。」 還記得吧,上次回收失敗僅僅發生在1個月前,2月17日發射Starlink-4任務時,一箭第四飛火箭(編號B1056.4)同樣與海上平臺失之交臂。當然我還愛著你海上平臺沒能歡喜迎來這枚火箭,直播畫面給出的只有空鏡頭,主角缺席。 加上這次失敗,這已經是連續兩次發射星鏈兩次丟失回收火箭,SpaceX貌似走入了怪圈?! 這次著陸失敗,意味著SpaceX沒能持續刷新回收新數據:錯失了第51次成功演繹火箭回收、第30次海上回收火箭、無人海上平臺OCISLY第25次喜迎回收火箭。 只好期待下一次…… ... 要知道,全自動回收火箭有多難!這枚箭高40米、重達約28噸的一級火箭,以5倍客機巡航速度降到客機巡航速度,再從高鐵速度降至成人快走速度,直到穩穩降落在比標準足球場小一號的無人海上平臺上——這種難度相當於讓一支鉛筆飛過帝國大廈頭頂之後,再精準垂直落到只有鞋盒大小的著陸點,全程都是由自動模式完成的。 ... 火箭回收與復用領域,SpaceX依然遙遙領先,只是偶爾也會來點小意外小刺激…… SpaceX今年第四發,超快部署第四批1.0星鏈,可惜火箭海上漂,著陸失敗 龍飛船躲過兩次意外,第16趟太空快遞並不順溜 獵鷹火箭著陸失控真相大白,第一現場目擊海上漂 ... 23枚復用34次、回收50次 獵鷹9號火箭誕生十年來,現已使用41枚、總計發射83次,共分五款B1~B5型號——B1019~B1020屬於B1款(兩枚);B1021~B1027屬於B2款(7枚);B1028~B1038屬於B3款(11枚);B1039~B1045屬於B4款(7枚);B1046~B1059屬於B5款(截止目前已使用14枚)。 自從2017年3月30日首次復用火箭(B1021)以來,迄今為止SpaceX已經重複使用23枚火箭、發射34次,成功回收50次火箭。 現已誕生1枚一箭五飛火箭(B1048.5回收失敗),3枚一箭四飛火箭(B1046.4、B1049.4、B1056.4回收失敗),2枚一箭三飛火箭(B1047.3、B1051.3),17枚一箭雙飛火箭。 B5之前的款型設計使用次數:最多兩次,B5則高達10次。期冀早日親眼目睹一箭十飛那一幕!航天復用路,越走越高階。SpaceX遙遙領先,其他發射商只能望箭興嘆。 ... 第二次復用整流罩 這次任務另一大亮點就是再次復用整流罩。直徑5.2米、高度13.9米、重約2噸的一對兒整流罩,來自2019年5月24日發射0.9版星鏈任務使用過的回收整流罩。 第一次重複使用整流罩是在2019年11月11日發射首批1.0版星鏈任務時,創造的復用里程碑。採用2019年4月12日第二枚重鷹發射使用過的那對整流罩。 儘管這兩次復用整流罩,都不是利用網捕船空中網捕回收的,而是受控濺落後海上打撈的,但經過檢查、翻新後,完好無損地再次投入到循環再利用當中。 這意味著:重複使用海上打撈的回收整流罩,不僅可行,而且操作更容易、成本更低。在回收、翻新、復用路上,SpaceX絞盡腦汁極盡能事,換來的是遙遙領先。 ... 這次一項次要任務就是再度嘗試雙船網捕一對整流罩,試圖雙網打盡,結果差一些運氣吧。好在海面打撈後的整流罩,經過翻新檢修後很快還會用於星鏈發射。 截至目前,兩艘網捕船成績單:樹女士3次成功網捕半個整流罩,9次嘗試失敗,2次現場放棄;首席女士(女酋長)4次嘗試失敗,1次現場放棄。 來看看網捕整流罩超簡史—— ... ①首次成功網捕半個整流罩出現在2019年6月25日,第三枚重鷹火箭發射之際,由原【史蒂文先生】改造升級的網捕船樹女士,第一次大顯身手便破天荒地成功網捕半個整流罩,這是經過16個月不斷嘗試失敗與技術疊代之後,SpaceX創造出航天史上的回收新奇蹟。 ②第二次成功網捕重現於2019年8月7日,發射AMOS-17任務,網捕船樹女士再度上演夢幻般的高難度動作。 ③第三次成功再現是在2020年1月29日部署Starlink-3之際,樹女士三度空中網捕整流罩。 作為樹女士Ms. Tree的姊妹船,首席女士(女酋長)Ms. Chief這次是頭一次實現零突破。2019年第三季度,SpaceX迅速新添了這艘網捕船,與樹女士大小尺寸、功能配置基本一樣。 SpaceX一直在不懈努力嘗試回收整流罩,這背後絕不是簡單節省300萬美元(半個整流罩)的成本問題,更重要的這是全球航天創新性技術突破,人類宇航史上前所未有地回收整流罩!為今後環保無害化的航天發展趨勢開山劈路,指明路徑。 ... 第二次超快速部署星鏈 這次星鏈任務依然一箭60星,依然超快速部署星鏈。 跟上次部署Starlink-4一樣,都採用超快速插入一個橢圓形軌道。 當火箭升空短短15分鐘後,二級火箭便插入212x386公里的橢圓形軌道釋放衛星配置器,遂即開始部署星鏈衛星。經過幾周爬升進入550公里的最終軌道,每組20顆,分三組部署3個平面軌道。 而前4批星鏈任務都需要發射升空1小時後,在290公里高度釋放配置器,再開始旋轉式部署60顆星鏈衛星。 這次發射是今年第4次部署1.0版星鏈衛星,3個月發射4次,還未達到馬斯克預告的「每月兩發」高頻節奏,導致製造衛星速度大大超過發射速度。這也讓SpaceX成為史上最高產的衛星製造商,至少已經製造出來足夠4次發射超過240顆衛星。 接下來兩次部署Starlink-6、Starlink-7,目前安排在4月份,具體發射時間待定。 ... 很快接近360顆星鏈衛星 簡要梳理下SpaceX現已部署的6次星鏈任務,謹請回看—— 2020年3月18日部署Starlink-5,SpaceX很快將擁有在軌運行星鏈衛星有望多達357顆(目前297顆正常在軌工作,加上幾周後到達軌道的60顆)。 2020年2月17日部署Starlink-4,SpaceX擁有在軌運行星鏈衛星有望多達297顆。SpaceX今年第四發,超快部署第四批1.0星鏈,可惜火箭海上漂,著陸失敗 2020年1月29日部署Starlink-3,SpaceX作為全球最大衛星運營商,擁有237顆星鏈衛星。短短只用了9個月,從零一躍成為全球最大衛星運營商。2020開年小盤點,中美歐小規模打出7發火箭 2020年1月7日部署Starlink-2,SpaceX一舉成為全球最大衛星運營商,擁有177顆星鏈衛星。超過第二大衛星運營商行星實驗室Planet Labs140顆。SpaceX釋出2020全球第一發,頗有深意 2019年雙十一部署首批1.0版星鏈(Starlink-1),讓SpaceX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衛星擁有者,在軌運行星鏈衛星117顆,這一數量甚至超過了美國宇航局、美國空軍、銥星等。SpaceX沖高復用新紀錄:一箭四飛、復用整流罩,順帶成為全球第二大衛星運營商 2019年5月24日部署0.9版星鏈,60顆衛星在軌運行57顆。SpaceX大手筆:布局全球最大最快寬頻網,對我們有多重要? ... SpaceX計劃今年總計航天發射35至38次,一半以上用來部署星鏈衛星。照此節奏,當2020年中期部署至800顆時,星鏈星座將在北美率先提供衛星寬頻網際網路接入服務,正式啟動商用。 按計劃到2024年部署完成4425顆,到2027年部署完成7518顆,總量11943顆衛星。如果再加上SpaceX新增30000顆占位衛星的龐大計劃,星鏈總計高達4.2萬顆。當然,這不是簡單用「無比誇張、野心勃勃」能夠形容的。 馬斯克要的就是一騎絕塵,先下手為強。畢竟,全球範圍內如此大投入、高密度的衛星網際網路計劃(競爭對手包括OneWeb星座、Kuiper柯伊伯星座、ORBCOMM軌道通信星座、Telesat加拿大通信衛星星座等,目前計劃部署巨型星座多達18座),很可能最終勝出者只有一家。關鍵看誰先下手,誰先鋪貨,誰先占位,誰就最有可能贏得市場,贏得未來。 馬斯克給星鏈星座的定位最清晰最高調:打造全球最大衛星星座、全球最大最快的衛星寬頻網際網路,擁有高密度、全覆蓋、高通量、低延遲等突出特點。 資本市場普遍認為,未來星鏈星座將為該公司帶來年收入至少300億美元,勢必成為SpaceX未來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當然值得全力以赴。 ... 這次發射刷新數據 SpaceX首次一箭第五飛,第五次回收失敗 SpaceX第二次重複使用整流罩 SpaceX第34次重複使用回收火箭 獵鷹9號火箭總計第83次發射 第5次部署1.0版星鏈衛星(Starlink-5) 今年第4次部署1.0版星鏈衛星 SpaceX今年第6次發射 美國今年第8次發射 全球今年第21次發射 截至2020年3月18日,美國8發、中國6發(1發失敗)、歐洲3發、俄羅斯2發、日本1發、伊朗1發失敗 ... 本文參考: FALCON 9 BLOCK 5 | STARLINK 5 Timeline for Falcon 9 launch of Starlink satellites SpaceX launch aborted in final second before liftoff SpaceX rocket performs first last-second launch abort in years, delaying Starlink mission SpaceX's next Starlink launch to mark biggest rocket reusability milestone yet SpaceX launches 60 Starlink satellites into orbit, misses rocket landing

 

 

WEFV2626EFCEYYYB15VEF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NNMBQeK.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75187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台中中區韓系明星髮型風格推薦髮廊新光三越附近韓男刻髮台中西屯專業染髮燙髮推薦染髮髮廊綠園道附近毛躁髮質改善
台中南區完美的染髮效果專業染髮燙髮髮廊 綠園道附近不顯老的髮型推薦髮型設計工作室 韓式氣墊燙台中燙髮推薦后里結構護髮專業染髮燙髮髮廊 台中西屯霧感流行髮色推薦髮型設計工作室 台中在地推薦染髮技術很好的髮廊霧峰逗號瀏海 綠園道附近韓系明星髮型風格專業染髮燙髮髮廊 台中剪髮燙髮推薦太平洋SOGO附近秋冬髮色怎麼選上班族染髮推薦髮廊 南屯復古卷燙髮推薦髮廊上班族染髮推薦髮廊 特殊漂色,台中客製染髮精選推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這個產品真心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